top of page

甄。藏 :台灣の大美不言

JANSOGA Collection : Beauty speaks for Taiwan|2025.4.18 ~ 5.10

 

策展協作:百棋藝術有限公司

展出地點:台中市西區建國路65巷5號 甄叔迦珠寶家 JANSOGA JEWL HOUSE

開放時間:9:00~18:00 (週六14:00~18:00、週日休館)

​聯繫電話:04-22230076

台灣的青、台灣的紅、台灣的金,屬於台灣的「大美不言」

『甄。藏』台灣的大美不言,以回到台灣藝術家眼裡的台灣為出發,精心甄選十多幅來自收藏家私人委託的台灣前輩藝術家李石樵、賴傳鑑、李元亨、呂義濱、詹金水及楊欽選六位藝術家眼裡的台灣風景,搭配台灣人喜愛的翠玉、鎏金及小珍珠等古董珠寶,呈現專屬於台灣人蘊藏著的時代記憶與質樸濃郁的「大美不言」印記。

 

台灣的「大美不言」,是一種不需要言語潤飾,來自自然、文化與情感,曖曖內含光的美,它以最直接、最真實的方式在台灣生活的每個角落呈現出來。二十世紀末期,台灣前輩畫家對於鄉土的關懷,透過每位畫家眼中的「台灣色」,反映出台灣的自然環境、人文風情和社會生活獨有的色彩:例如,台灣的青:台灣豐富的自然景觀,從山脈到海岸,這些都為畫家提供了大量的色彩靈感,尤其是亞熱帶植物的翠綠,以及山脈中的深藍、深綠色,常常成為畫作中的主要元素;台灣的紅,台灣的海岸線在日出日落時,呈現的橙色、紅色、紫色等色調,也常出現在眾多畫家的作品中,呈現出一種獨有的浪漫氛圍;台灣的傳統建築,在赭紅色的磚瓦與灰白的抹灰之中,相互交映出一種屬於台灣的質樸色彩。台灣的金,金黃的稻穗是台灣豐收的顏色,在傳統宮廟文化中最能顯現台灣對於金色的崇拜,不論是神像,還是神明身上的神冠、金牌,到廟宇中雕梁畫棟的金漆、金箔,也反映出台灣人對於金飾的熱愛。

台灣の飾與繪

 

在台灣百年歷史的流轉中,珠寶與金飾不僅見證了工藝技術的演進與社會文化變遷,也映照著人們對美好的嚮往與追求。從清末、日治時期,到二十世紀中葉福州匠人大量來台,打金街、打銀街樓屋中金屬敲擊的聲響綿延不絕,嫁娶時佩戴的鎏金髮簪與步搖、節慶壽誕贈送的金戒、祖母留下的珍珠耳環與翡翠墜子、象徵庇佑的佛牌……雖不若皇家珍寶奢華稀世,這些民間傳承的珠寶卻緊密扣合庶民生活脈動,寄託著情感、祈願與記憶的重量。在生命的重要節點熠熠生輝,亦於日常流轉中細水長流地陪伴。無論是傳統中式繁複、寓意深遠的造型,或是引入現代工藝與西式教育後逐漸轉化而成的簡約設計與線條比例之美,都體現了彼時普羅大眾的審美品味,以及島嶼長久以來兼容並蓄、揉合多元風貌與在地文化的特質。這些作品所凝聚的工藝精神與人文溫度,使其成為庶民生活中的瑰寶,更是時代氣韻的結晶。

 

「甄。藏」展覽所呈現的,正是這份細膩而悠遠的融合與傳承,而飾與繪的交錯,雖形制有別,卻皆承載了一代人對時代的觀察與對美的體會。李石樵、賴傳鑑、楊欽選等台灣前輩畫家筆下的風土街景與靜物,層層堆疊的色彩與質樸生動的筆觸,亦如珠寶細工般捕捉生活與文化的肌理。也願那些曾作為生命儀式見證的金玉珠寶,能逐漸以更自在、更貼近當下的姿態回到我們的日常。當我們重新拾起這些記憶,不僅是為了追溯,而是以今日的手勢觸碰傳統的肌理。同樣地,過往畫布上的風土與人情,也在當代觀者的凝視中被重新解讀。無論是珠寶的佩戴或畫作的觀看,皆是一種重新對話的行動——與文化、與時間、與自身的生命經驗。

 

在「大美不言」的靜默底蘊中,我們尋找「另言大美」的可能,讓佩戴與凝視成為延續與再創的方式。傳統與創新不再對立,而是彼此交融,在指間、耳畔、筆觸與視線中低語,一如我們對於美與情感的記憶,從未真正遠離。這不僅是一場關於物件與圖像的展覽,更是一個關於連結與感知的柔性提問:在這些閃耀著歲月光輝的珠寶與畫作之中,我們是否也看見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印記?

收藏講堂:《紙質作品與文物之劣化與展示保存》

主  講  人: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 西方紙質修復組鄭世強組長

講堂時間:2025.4.25 2:30-3:30pm (需線上預約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Wp43bvGrYgmxPEyA8

bottom of page